江南文化是中国电影两条规化头绪之一
本文所谓“江南电影”,是指电影的取景地为江南,叙述的是发生在江南的东谈主和事,展现的是江南独到的天然风貌和东谈主文景不雅。著名的电影学者倪震曾说:“中国电影中一直存在着两条规化头绪,一条是西北风情,另一条是江南文化。”较之魁伟悲凉、大气呵成的西北电影,“江南电影”愈加温婉、邃密,温润和谐、情景吞并的诗化格融合天东谈主合一电影母题碰劲就是江南电影的魔力场合。
综不雅百年中国电影史,从上个世纪20年代的《劳工之爱情》《西厢记》,到30年代的《春蚕》《野玫瑰》《渔光曲》《船家女》,40年代的《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家》《春》《秋》,50年代的《林家铺子》《女篮五号》,60年代的《早春二月》《桃花扇》《舞台姐妹》,70年代的《渡江考查记》《春苗》,80年代的《庐山恋》《西子密斯》,90年代的《菊豆》《画魂》《红粉》《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新世纪以后的《庭院里的女东谈主》《楠溪江》《岁岁辉煌》《柳如是》……江南电影宛若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颗秀气的明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电影《庐山恋》(1980)海报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亦然华语电影的源流和根脉。最早的江南电影也建树于上海,即为1922年在上海拍摄的《劳工之爱情》,导演为张石川,编剧为郑正秋,两东谈主齐是中国“第一代”导演的旗头东谈主物,曾共同在上海创办了明星影业公司,《劳工之爱情》就是由该公司出品。从某种意旨上来说,是上海生长和发展了江南电影,并使其大放光彩,对国内的电影创作产生了积极而平时的影响。
为什么这样说?
恢复这个问题,不妨从上海和江南特殊的地域关连谈起。上海自古即为江南的一部分,近现代以来,上海渐渐成为独领风致的现代化大齐市,成为隔离江南的一座文化“孤岛”。其时身处上海的电影创作家,热衷于将电影的取景地遴荐在江南,一方面是因为文化的同脉同源,江南水乡、亭台楼阁、农舍旷野,容易引起不雅众的共识;另一方面,在摩登齐市的各个影业公司和电影创作家眼里,江南因为仍然保合手着传统文化特色和东谈主文风貌,形成了一种“他乡奇不雅”,自负东谈主们的猎奇心理。
电影《早春二月》(1963)海报
其时的上海活跃着一多数豪阔创作力的主流电影东谈主,他们有的出身于江南,有的成长于江南,从小深受江南文化的影响,酒色网深谙江南之好意思,难舍江南气韵,在创作中自发地遴荐江南题材,最典型的就是张石川、费穆、袁牧之、沈西苓、袁牧、卜万苍、吴永刚、孙瑜等。
电影《小城之春》(1948)海报
此外,海派文化脾性则是另外一个视角。海派文化天然源自江南文化,关联词在现代化的程度中,中西文化吞并在统统这个词,使得海派文化变得愈加通达、孤立、包容。受此文化熏染的江南电影,较之其他电影,艺术生命力愈加丰富,文化底蕴也愈加深厚。
由此可见,上海成为“江南电影”创作的着手地并非巧合,而是历史的势必和期间的遴荐。
江南电影带有光显的多元文化思绪和图章
江南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是集儒家文化、谈家文化、佛家文化、华夏文化、习尚文化等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的杂糅。因此,江南文化生长的江南电影,也带有光显的多元文化思绪和图章。
从影片的叙事空间和影像格调上来说,江南电影皈向了谈家的天东谈主合一。“东谈主法地,地法天,天法谈,谈法天然。”谈家以为东谈主与六合重叠,是以一切事物的发展要安妥天然划定,从而达到东谈主与天然的和谐相处。如上文所言,在江南电影中,隔离纷争的江南古镇和鱼水之乡,小桥活水、亭台楼阁、乌衣巷、乌篷船,细雨绵绵,烟雾空濛,温润、甘醇的谦谦正人生活于其间,寄情山水、隔离纷争,只求心灵的解放与空灵,是天东谈主合一的最和谐之情状。
电影《舞台姐妹》(1964)海报
就电影的题材主题和东谈主物性格而言,江南电影又择取了儒家的天东谈主合一。儒家以为东谈主和天会发生感应,禀赋予东谈主福祸祸福的存在,也赋予东谈主仁义礼智的心地。从家国不雅念和家庭伦理的角度来说,儒家强调老少有序、尊卑有序,追崇“好处复礼”“发乎于情,止乎于礼”。受其影响,江南电影在影片的题材主题方面,凸起展现宗法社会的纲常礼教与东谈主性解放的矛盾、家国情感与社会执行的矛盾、好处复礼与儿女情长之间的矛盾。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国风》《天伦》和《慈母曲》,到新世纪以后的《庭院里的女东谈主》《岁岁辉煌》……江南电影一直在辩论江南小城的家庭伦理和寰球的精神生活,既多情与理的造反,也有理思和执行的困惑。在塑造东谈主物形象方面,“江南电影”亦然追求儒家珍视的理思目的东谈主格,即“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早春二月》中的萧涧秋,《小城之春》中的戴礼言、章志忱,《毕昇》中的毕昇、《秋瑾》中的秋瑾、《画魂》中的潘玉良、《岁岁辉煌》中的尹逸白……“江南电影”长期把东谈主物形象的塑造与江南的文化吞并在统统这个词,追求至真至纯的东谈主格,确切每一部影片中齐能找到儒家理思东谈主格的代表。
为民族电影的海外化提供探索和推行的可能
江南电影的文化根脉不仅体当今电影中天东谈主合一的社会、天然图景,呈当今东谈主物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理思东谈主格的追寻,更体当今电影创作家对中庸之好意思的中国传统影戏不雅和传统民族审好意思情味的收受和发达。
江南电影之是以成为中国电影派别的典型代表,是因为其领有很是的文化美丽和好意思学标记,是中华英才审好意思情味的蚁合体现,亦然中国东谈主泛泛情感和凡尘诗意的录用。从现代审好意思的角度来说,江南电影的精髓在于其展现的天然江南和东谈主文江南的无缺吞并,既有山水天然的飘逸、宁静,也有古镇幽巷、亭台楼阁的小巧、质朴,还有生活于其间的东谈主的温润如玉、谦谦正人之风。
江南电影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于其澄澈的艺术特色,更体现于其饱含的江南地域(尤其是上海)特有的城市气质和期间精神。上海手脚江南电影的发祥地和近百年来的主要创作基地,其特有的城市精神、东谈主文风貌和江南电影的创作吞并在统统这个词,引颈了现代中国影视文化新风俗,同期,江南电影也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蕴育阐发着不同寻常的作用。
电影《柳如是》(2012)剧照
手脚上海城市文化的迫切载体,江南电影为上海寰球提供了鲜嫩的文化记念,具有蛮横的文化认可和心情认可作用。如前文所述,上海是一座侨民城市,许多寰球我方或父辈齐来自江浙、皖赣等左近地区。江南电影特有的空间风貌和诗化审好意思,亭、台、楼、阁、院、林、桥、塔、寺、墙,一针一线齐粗略引起带着“乡愁”的上海寰球的文化认可,而江南电影中的诗意、典雅、含蓄和邃密,尤其是浓烈的生动怒味,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东谈主性、东谈主的生活情状的温顺留心,也最能引起上海寰球的心情认可,是现代东谈主家国情感的理思皈向地。
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民族和国度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吞并的发展神色。所谓“民族的就是天下的”,就是说,只须保合手了民族文化脾性,智商使之具有天下意旨。江南电影手脚承载江南很是的区域文化和传统时髦的电影流派,碰劲具有全球的文化合适性,粗略成为中国的“民族电影”,与其他列国的“民族电影”统统这个词,激动天下电影的多元化方法。上海电影的海外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光显。关联词,上海电影如安在电影文化抒发上更趋海外化,尤其是在原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民族文化和天下文化的多元呈现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而江南电影便为上海电影的海外化提供了探索和推行的可能。
阅读原文
作家|杨海燕(华东师范大学玄学系副教会)
来源|文呈文
剪辑|李梓昕
编审|吴潇岚